返回網站
返回網站

707日本的七夕節

· 訪客瀏覽文章

707日本的七夕節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願望掛竹枝希望美夢成真。也期待農作物豐收,增加經濟收入,帶來民間豐衣足食.美滿幸福的日子。

在這一天,會舉辦七夕的慶典來祝福牛郎跟織女的唯美愛情。

日本有個小習俗,他們認為在七夕,牛郎跟織女相會的這一天,農作物會被帶來豐收,因為牛郎把他的牛給牽來,牛在農民的眼裡是帶來豐收的吉祥物,所以這一天也被傳為豐收日子。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大家把想實現的願望寫在書籤上然後掛在竹枝上,希望願望成真。當清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竹籤,轉啊轉啊非常漂亮。有些社區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典,似乎從這一天開始夏天就來臨了。

日本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號稱日本三大七夕祭是:仙台、平塚、一宮。平塚、一宮的七夕慶典原是想鼓勵民心所辦,並想增加各區域的經濟收入,但隨著時間推移也越辦越大,與最初始的仙台並趨而成為日本三大七夕祭。

broken image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關於日本的七夕節,請見「七夕 (日本)」。關於朝鮮半島的七夕節,請見「七夕 (朝鮮半島)」。七夕別名乞巧節、七姐誕、七娘生、巧夕、七巧節參與者漢字文化圈其他世界各地東亞裔人士意義乞巧、祈福七夕

2009年日本神奈川縣湘南平塚七夕祭漢語名稱漢語七夕[顯示]標音越南語名稱國語字Thất Tịch、Ngày Thất Tịch、Khất xảo tiết、Thất thư đản、Xảo tịch儒字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韓語名稱諺文칠석漢字七夕日語名稱日語原文七夕[顯示]標音

日本的七夕(日語:七夕/たなばた Tanabata)是在日本的七夕節慶的相關習俗及歷史由來。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1],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已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本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的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日文中「七夕」最常用的讀法不是音讀,而是訓讀為「棚機」的讀法「たなばた Tanabata」,可見該傳說的影響。

習俗

古代歷史

據説是宮中的儀式,祈求「芸事(げいごと)」(技藝)進步的節日。傳説在691年持統天皇的時候就有這種儀式。日本的「棚機津女」與中國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融合。古時定此日為祭神之日,舉行天皇御覽相撲與文人的賦詩之宴之儀式。到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將祭神之日改為祭星之日,江戶時代定為五節之一,食「冷やし素麺」(涼麵)避除邪氣。

 

仙台七夕祭

主條目:仙台七夕祭

其它習俗

古代七夕是宮廷行事,宮中少女當天要學棚機般織衣,到了江戶時代七夕成為民間習俗,除少女織衣外,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明治以後七夕改在西曆七月七日,少女織衣、笹飾及短冊許願的風俗不改。近年少女織衣已不再流行,笹飾及短冊許願成為慶祝七夕的兩大方式。這似乎是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習俗,在其它地方並無相似做法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1][2]。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因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3]。

漢朝以後,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4][5]。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broken image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7月7日

7月7日是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2022年 7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歷史上的今天2022年 2021年 2020年

目錄

  • 大事記編輯7月7日

法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帝國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簽訂《 提爾西特條約》, 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大日本帝國陸軍向駐守於北京市宛平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

英國倫敦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發生連續7起自殺爆炸事件

1世紀

編輯

  • 23年:漢光武帝率領的部隊成功於昆陽之戰殲滅王莽主力軍隊,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10世紀

編輯

  • 917年:清海、建武節度使劉岩於番禹即位稱帝,改元乾亨,建立南漢。

15世紀

編輯

  • 1456年:聖女貞德在經過重新審判(英語:Retrial of Joan of Arc)後其基督教之異端(英語:Heresy in Christianity)的罪刑獲得平反。

16世紀

  • 1520年:西班牙征服者在奧通巴戰役(英語:Battle of Otumba)中成功擊敗勢力比自己大的阿茲特克三邊同盟軍隊。
  • 1534年:前往美洲殖民的歐洲人首次在新布藍茲維聖羅倫斯灣與當地原住民展開交流。
  • 1543年:法國軍隊入侵盧森堡。
  • 1575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爆發最後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
  • 1585年:要求於法國境內廢止新教的《內穆爾條約(英語:Treaty of Nemours)》正式簽署。

17世紀

編輯

  • 1647年:拿坡里發生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起義行動。

18世紀

編輯

  • 1753年:英國通過《1753年猶太人歸化法(英語:Jewish Naturalization Act 1753)》。
  • 1770年: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之間爆發了拉爾加路戰役(英語:Battle of Larga)。
  • 1777年: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士兵撤出提康德羅加堡,並且與英國軍隊陷入僵持。
  • 1798年:因為美國國會決議撤銷對於法國的債務使得美法短暫衝突爆發。

19世紀

編輯

  • 1801年:杜桑·盧維杜爾宣布海地脫離法國統治而獨立成為國家。
  • 1807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提爾西特條約》,在普魯士王國也跟進簽署條約之後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 1839年:林維喜被一批英國水手毆打致死,成為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 1846年:美國軍隊佔據了蒙特雷以及舊金山,之後以這兩處為據點進而佔領了加利福尼亞州地區。
  • 1862年:沙皇政府逮捕俄羅斯民主主義思想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 1863年:美國首次施行徵兵制,不過得以透過繳交300美元來豁免。
  • 1865年:4名於南北戰爭期間涉嫌密謀暗殺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罪嫌判處絞刑並處死。
  • 1892年:菲律賓革命組織卡蒂普南宣告成立,之後成功將西班牙帝國驅離其在亞洲地區最後一個根據地。
  • 1898年: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簽署了《紐蘭茲決議》,正式將夏威夷併吞至美國領土之中。

20世紀

編輯

  • 1902年:清朝政府就英國與印度軍隊入侵西藏開始與英國政府展開談判。
  • 1906年:週學熙創辦了啟新洋灰公司。
  • 1907年:由佛羅倫茲·齊格飛二世(英語:Florenz Ziegfeld, Jr.)創辦的齊格飛富麗秀(英語:Ziegfeld Follies)在紐約園庭劇院(英語:Bowery Theatre)進行了第一次表演。
  • 1911年:美國、英國、日本和俄羅斯共同簽署《1911年北太平洋保護海豹公約(英語:North Pacific Fur Seal Convention of 1911)》,這是第一個基於動物生態保護為理由而禁止在開放水域捕殺海豹的國際條約。
  • 1915年:第一次伊松佐河之役宣告結束。
  • 1915年:國際鐵路聯運(英語:International Railway (New York–Ontario))公司的路面電車因為超載了157名乘客而於安大略昆士頓發生意外,最後造成15人死亡。
  • 1918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砲擊伊斯坦堡。
  • 1926年:著名雜誌《北洋畫報》在天津創刊。
  • 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歸屬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直接統管。
  • 1928年:位於密蘇裡州契利科提(英語:Chillicothe, Missouri)的契利科提烘焙公司(Chillicothe Baking Company)發明了切片麵包。
  • 1930年:美國企業家亨利·凱撒(英語:Henry J. Kaiser)開始出資建造胡佛水壩。
  • 1937年:大日本帝國陸軍藉口士兵失蹤而炮轟盧溝橋,隨後向駐守在北平市附近宛平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這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
  • 1938年: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在漢口召開。
  • 1939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了《為抗戰兩週年紀念對時局宣言》。
  • 1941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部隊接管了原本早先由英國佔領的冰島。
  • 1941年:自由法國武裝部隊與英國軍隊成功佔領了原先由法國所統治的貝魯特。
  • 1943年:蔣中正接受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贈送的最高統帥勳章。
  • 1944年:參與太平洋戰爭的美軍部隊在塞班島戰役中首次遇見了萬歲衝鋒的戰鬥方法。
  • 1946年:中國共產黨宣佈準備自行組織聯合政府。
  • 1946年:法蘭契斯卡·加布里妮成為第一位被天主教會封聖的美國人。
  • 1946年:霍華德·休斯因為所駕駛的偵察機休斯XF-11(英語:Hughes XF-11)原型機墜毀於比佛利山附近導致嚴重燒傷與多處骨折。
  • 1952年:美國號(英語:SS United States)郵輪在處女航中航行抵達主教岩,進而打破原本藍絲帶獎的橫渡大西洋之紀錄並且成為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郵輪。
  • 1953年:切·格瓦拉開始展開其經過玻利維亞、祕魯、厄瓜多、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的旅程。
  • 195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主席同中國政府簽訂協定,由中國方面提供3億38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
  • 1957年:弗里茨·莫拉維克(英語:Fritz Moravec)和其他兩名奧地利登山者成功登頂加舒爾布魯木II峰。
  • 1958年: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正式簽署阿拉斯加州地位法並將其列入美國法律中。
  • 1959年:科學家藉由金星遮蔽恆星軒轅十四的罕見現象來確定金星本身的大氣結構以及厚度範圍。
  • 1971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於維多利亞公園針對釣魚臺事件發起示威活動,然而由於此時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尚未註冊為合法團體使得警方開始拘捕學生並且引發衝突。
  • 1975年:《萬人日報》於香港創刊。
  • 1978年: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自英國獲得獨立,並且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 1979年:美國和中國簽訂新貿易協定,同時美國還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
  • 1980年:黎巴嫩內戰期間,黎巴嫩陣線(英語:Lebanese Front)在薩夫拉屠殺(英語:Safra massacre)中殺害了83名敵對武裝分子。
  • 1981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任命桑德拉·戴·奧康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成員。
  •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達了鼓勵個體經營之規定。
  • 1983年:美國11歲女學生珊曼莎·史密斯接受蘇聯最高領導人尤里·安德羅波夫的個人邀請,抵達蘇聯莫斯科進行訪問,被稱為「美國最年輕的外交官」。
  • 1985年:17歲的鮑里斯·貝克成為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冠軍球員。
  • 1990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任職的提姆·柏納-李開發出全球資訊網,並且之後還提出了標示語言HTML。
  • 1991年:斯洛維尼亞代表和反對其獨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其他代表共同簽署了《布里歐尼協定(英語:Brioni Agreement)》,十日戰爭宣告結束。
  • 1994年:葉門阿拉伯共和國軍隊成功佔領亞丁,葉門內戰宣告結束。
  • 1995年:長江下游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第二大洪水災情。
  • 1995年:法國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太陽神1A(英語:Hélios 1B)由亞利安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使得法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後第四個擁有偵察衛星的國家。
  • 1997年:土耳其軍隊在結束協助庫爾德民主黨參與伊拉克庫爾德內戰(英語:Iraqi Kurdish Civil War)的鐵鎚行動(英語:Operation Hammer (1997))後撤離伊拉克北部地區。

21世紀

編輯

  • 2003年:英國新聞媒體開始報導秘密情報局涉嫌庇護蓋達組織歐洲地區領導人阿布·卡塔達的醜聞。
  • 2005年:英國倫敦的地下鐵路和公共汽車等交通運輸系統連續發生7起自殺爆炸事件,導致包括4名自殺襲擊者在內的52人死亡、超過700人受傷。
  • 2007年:全球舉辦由前美國副總統艾爾·高爾發起的活樂地球明星接力演唱會活動。
  • 2010年:中國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導致機場關閉一小時。
  • 2011年:位在恩斯赫德的赫羅爾斯城堡球場(英語:De Grolsch Veste)其建設中的屋頂突然發生倒塌,造成2人死亡以及14人受傷。
  • 2012年: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發生的洪水(英語:2012 Russian floods)造成至少有171人死亡。
  • 2016年:台鐵從台北車站駛往松山車站的1258次區間車第6節車廂遭人放置爆裂物並於行駛過程中發生爆炸,共造成25位傷者(含炸彈犯)。
  • 2019年:香港由網民所發起的77遊行,有20萬人到九龍區出席示威。
  • 2021年:海地總統若弗內爾·摩依士在其官邸中遭暗殺身亡,夫人瑪蒂娜·摩依士身負重傷。

出生

編輯

  • 1053年:白河天皇,日本第72代天皇。(1129年逝世)
  • 1119年:崇德天皇,日本第75代天皇。(1164年逝世)
  • 1746年:朱塞普·皮亞齊,義大利天文學家。(1826年逝世)
  • 1752年:約瑟夫·瑪麗·雅卡爾,法國發明家和商人,發明了雅卡爾織布機(英語:Jacquard loom)。(1834年逝世)
  • 1843年:卡米洛·高爾基,義大利醫生,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26年逝世)
  • 1848年:弗朗西斯科·德·保拉·羅德里格斯·阿爾維斯,巴西政治家。(1919年逝世)
  • 1860年: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作曲家。(1911年逝世)
  • 1878年:伊麗莎白·阿瑪麗亞,奧地利女大公和列支敦士登王妃。(1960年逝世)
  • 1884年:利翁·福伊希特萬格,德國劇作家。(1958年逝世)
  • 1887年:馬克·夏卡爾,俄羅斯畫家。(1985年逝世)

  • 1891年:栗林忠道,日本大將。(1945年逝世)
  • 1899年:喬治·丘克,美國導演。(1983年逝世)
  • 1901年:圓谷英二,日本導演和製片人。(1970年逝世)
  • 1901年:維多里奧·狄西嘉,義大利導演。(1974年逝世)
  • 1906年:威廉·費勒,克羅埃西亞裔美國數學家。(1970年逝世)
  • 1906年:薩奇·佩吉,美國棒球運動員。(1982年逝世)
  • 1907年:羅伯特·海萊因,美國作家,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1988年逝世)
  • 1911年:吉安·卡洛·梅諾蒂,義大利作曲家。(2007年逝世)
  • 1919年:喬恩·珀特維,英國演員。(1996年逝世)
  • 1934年:許世楷,政治及歷史學者,臺灣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
  • 1937年:董建華,香港商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1940年:林哥·史達,英國創作型歌手、音樂家暨演員,披頭四樂團鼓手。
  • 1941年:麥可·霍華德,英國政治家。
  • 1944年:尤爾根·格拉博夫斯基,德國足球運動員及總教練。(2022年逝世)
  • 1947年:賈南德拉,尼泊爾國王。
  • 1948年:西村真悟,日本政治家。
  • 1949年:雪莉·杜瓦,美國女演員。
  • 1959年:班·林德,美國工程師、國際主義者,在尼加拉瓜遭到美國支持的反政府組織刺殺。(1987年逝世)
  • 1960年:雷夫·辛普森,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60年:英達,中國演員、導演。
  • 1964年:堤真一,日本演員。
  • 1964年:藤島康介,日本漫畫家、插畫家。
  • 1965年:郭建成,臺灣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時報鷹球員。
  • 1968年:喬雅·福克斯,美國女演員。
  • 1968年:趙擎,台灣男演員。
  • 1972年:麗莎·萊斯莉,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73年:高屋奈月,日本插畫家暨漫畫家。
  • 1976年:高恩美,韓國女演員。
  • 1976年:漢米許·林克萊特,美國男演員。
  • 1976年:貝熱尼絲·貝喬,阿根廷裔法國女演員。
  • 1977年:張惠春,臺灣演員、歌手。
  • 1978年:米希亞,日本女歌手、作曲家。
  • 1978年:克里斯·安德森,美國籃球運動員。
  • 1980年:關穎珊,華裔美國花式溜冰運動員。
  • 1980年:吳珠恩,韓國女演員。
  • 1981年:瀧澤沙織,日本女演員。
  • 1982年:揚·拉什圖夫卡,捷克足球運動員。
  • 1983年:王浩信,香港演員。
  • 1983年:鍾承翰,台灣男演員。
  • 1984年:阿爾貝托·阿奎拉尼,義大利足球運動員。
  • 1984年:伊藤陽佑,日本演員。
  • 1987年:馬艷冰,加拿大模特兒。
  • 1989年:畢書盡,臺灣歌手。
  • 1989年:金汎,韓國演員、歌手和模特兒。
  • 1990年:李·阿迪,迦納足球運動員。
  • 1990年:優希麻琴,日本AV女優。
  • 1990年:葉星辰,台灣女演員。
  • 1991年:崔泰俊,韓國男演員。
  • 1992年:東妮·伽姆,德國名模。
  • 1994年:王永傑,台灣知名遊戲實況主,AKA小港國王。
  • 1995年:盧瀚霆,香港男藝人。
  • 1996年:尹彩暻,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PRIL成員。
  • 1997年:土生瑞穗,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櫻坂46成員。
  • 1997年:生田衣梨奈,日本女歌手。
  • 1997年:井朧,中國歌手。
  • 1998年:賴美雲,中國女子偶像團體火箭少女101成員。
  • 1998年:陳宥維,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 1999年:柳妍美,韓國女演員。

逝世

編輯

  • 1304年:本篤十一世,羅馬主教。(1240年出生)
  • 1307年:愛德華一世,英格蘭國王(1239年出生)
  • 1572年:齊格蒙特二世,波蘭國王。(1520年出生)
  • 1882年: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斯科別列夫,俄羅斯帝國將軍。(1843年出生)
  • 1890年:亨利·內斯萊,德國糖果製造商和商人,雀巢創辦人。(1814年出生)
  • 1901年:約翰娜·施皮里,瑞士作家。(1827年出生)
  • 1928年:楊增新,中國新疆實際統治者。(1859年出生)
  • 1930年:亞瑟·柯南·道爾,英國偵探小說作家。(1859年出生)
  • 1932年:亞歷山大·格林,俄羅斯小說家。(1880年出生)
  • 1939年:楊君俠,香港電影喜劇演員。(1910年出生)
  • 1944年:南雲忠一,日本海軍大將。(1887年出生)

  • 1954年:索爾·杜西曼,俄裔美國物理化學家。(1883年出生)
  • 1956年:戈特弗里德·貝恩,德國詩人。(1886年出生)
  • 1965年:摩西·夏里特,烏克蘭和以色列政治家,曾任第二任以色列總理。(1894年出生)
  • 1967年:費雯·麗,英國女演員。(1913年出生)
  • 1971年:烏布·伊沃克斯,美國藝術家、導演和漫畫家。(1901年出生)
  • 1972年: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約旦國王。(1909年出生)
  • 1973年:麥克斯·霍克海默,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1895年出生)
  • 1973年:維若妮卡·蕾克,美國女星。(1919年出生)
  • 1976年:皮定鈞,中國中將。(1914年出生)
  • 1981年:吳成家,台語流行音樂作曲家。(1916年出生)
  • 1982年:金山,華語電影藝術家。(1911年出生)
  • 1983年:傅聲,香港武打電影演員。(1954年出生)
  • 1995年:李石樵,臺灣畫家。(1908年出生)
  • 2000年:烏爾蘇拉·瑪麗亞·庫琴斯基,德國作家、德籍蘇聯間諜。(1907年出生)
  • 2002年:畢森·德勒,美國籃球運動員。(1969年出生)
  • 2003年:鈴木富子,日本聲優。(1956年出生)
  • 2006年:約翰·曼尼,紐西蘭心理學家、性學家、作家。(1921年出生)
  • 2006年:艾瑞克·修普勒,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1927年出生)
  • 2006年:西德·巴雷特,英國歌手、詞曲作者和音樂家。(1946年出生)
  • 2014年: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蘇聯、喬治亞政治人物,第2任喬治亞總統(1928年出生)
  • 2012年:羅傑瑞,美國的漢學家和語言學家。(1936年出生)
  • 2020年:江勝昌,微星科技執行長、總經理。
  • 2021年:
  • 迪利普·庫馬,印度男演員。(1922年出生)
  • 老羅伯特·唐尼,美國導演、製片人、編劇、攝影師、演員。(1936年出生)
  • 夏玉麟,香港影視演員。(1953年出生)
  • 若弗內爾·摩依士,海地總統。(1968年出生)

節日與紀念日

編輯

  • 天主教會:維利巴爾德(英語:Willibald)紀念日

 

波蘭、 

 

俄羅斯、 

 

白俄羅斯、 

 

烏克蘭:庫帕拉節

 

所羅門群島:獨立日和國慶日(1978年脫離英國獨立)

 

坦桑尼亞:坦尚尼亞工人日(英語:Saba Saba Day)

 

日本:日本七夕

外部來源

  • (英文) BBC ON THIS DA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 On This Day: July 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roken image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IN領英(linkedin)交友社群,可跟廣大陌生人建立關係,進一步交流溝通,再進行銷售或合作,快速拓展全球市場。透過本書詳細解說與實務操作,在網路創業你將表現得更專業與說服力,人脈拓展也更得心應手。 免費索取電子書與線上課程:https://forms.gle/MSV4UP9esquTHx8w5 

目次

  • 1歷史
  • 2習俗
  • 2.1中國及華人地區
  • 2.2臺灣民間信仰
  • 2.3日本
  • 2.3.1琉球
  • 2.4朝鮮半島
  • 3文化
  • 3.1詩詞
  • 4另看
  • 5參考文獻

歷史

[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習俗

[編輯]

中國及華人地區

[編輯]

更多資訊:七夕 (華人)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臺灣臺南開隆宮七夕祭品

古時,七夕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龍王爺「曬鱗日」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也是社會對妻子的要求之一,每逢七夕就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據明清至民國時期部分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瓏輕飄的小羅帳及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不少地區年輕女子喜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這項習俗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髮,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髮。」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髮。

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有淨水視影,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其他地區亦有漢族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裡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祭拜織女者主要是女性,製作巧果等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織女的祭品。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稱作「中國情人節」,變成各種商業促銷的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10]。

broken image

 

【人脈拓展-IN領英商務營銷大解構】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IN領英(linkedin)交友社群,可跟廣大陌生人建立關係,進一步交流溝通,再進行銷售或合作,快速拓展全球市場。透過本書詳細解說與實務操作,在網路創業你將表現得更專業與說服力,人脈拓展也更得心應手。

免費索取電子書與線上課程:

https://forms.gle/MSV4UP9esquTHx8w5 

臺灣民間信仰

[編輯]

臺灣民間信仰在七夕當天,會在床上或床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床母(婆姐)。另外,凡是給七娘媽作契子的孩童,七夕的下午須在門口設供桌準備麻油雞、油飯、胭脂水粉、鮮花、壽金、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並以銅錢繫上紅絲線,掛在孩童頸部,稱為「掛絭」,此後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媽,並更換紅絲線,直至十六歲為止。

日本

[編輯]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1852,歌川廣重

更多資訊:七夕 (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陰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稱為「舊七夕」。

琉球

[編輯]

琉球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及曬書。


朝鮮半島

[編輯]

更多資訊:七夕 (朝鮮半島)

文化

[編輯]

詩詞

[編輯]

  •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 唐孟郊《古意》: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 唐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五代·後唐楊璞 《七夕》: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 北宋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另看

[編輯]

  • 牛郎織女
  • 鵲橋
  • 中國情人節
  • 日本七夕
  • 朝鮮七夕
  • 越南七夕
  • 做十六歲、出花園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七夕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 詩經‧國風‧豳‧七月
  • 史記·天官書
  • 禮記·月令
  • 牽牛織女
  •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詩經·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2. ^ 羅頎《物源》:「楚懷王初置七夕。」
  3. ^ 《夏小正》: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4. ^ 東漢應劭《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
  5. ^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6. ^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一種小蜘蛛)
  7. ^ 《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8. ^ 杜甫詩《牽牛織女》: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9. ^ 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10. ^ 商業包裝「七夕節」 傳統女兒節失落的背後[永久失效連結]

 

【知達理念實驗教育書院】

這是一個全年無休、24小時全日的線上實戰教育內容,它提供許多免費的線上課程與教學,也開放具有實戰經驗的成功者上傳影片。[知達書院]目前包含有翻轉教育、小農教育、生命能量、網路創業及組織營銷等五大講堂的課程,未來會逐漸擴充更多不同領域。人類的文明進化端賴教育而成,教育將能翻轉我們的人生。 

知達書院教育的目的,首先培養[知書達禮]的良善男女,不只要擁有[知識通達]的豐富學識與內涵,還要能夠內省功夫及獨立批判,進而 [知人達人]來學以致用及通達事理,以實現人生理想,最後進入[知命達天]完全的奉獻自我。從[知]道到[達]到的學習 [知]:自學+共學+教學————[達]:通達+實踐+成就....

https://knowstart.org/ 

五大講堂 歡迎免費註冊

翻轉教育 http://sharestart.org/ 

小農教育 http://sfm365.com/ 

生命能量 http://lec168.com/ 

網路創業 http://ust365.com/ 

【組織營銷】http://ust168.com/

 

上一篇
706 跟隨成功者
下一篇
710 向著目標奔跑,何必在意折翼的翅膀
 返回網站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